“AI法官”已走入现实?一天审案16件,法官工作效率提升200%

远川行 评论129阅读模式

新桥法庭的“AI法官”,一天可审结16案。

包括金融借款合同纠纷、行政非诉审查、危险驾驶这三类案件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://www.falvbiji.com/787.html

强就强在,它没有合议庭,也没有书记员,只需一位审判员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://www.falvbiji.com/787.html

“三审合一”,不仅省下了各种人力和程序的成本,审案效率更可以提高数十倍!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://www.falvbiji.com/787.html

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://www.falvbiji.com/787.html

(引自“温州法治”“法治日报”)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://www.falvbiji.com/787.html

原则不改,拥抱AI工业化

同一原告的多案联审。开庭后,法官通过视频联系当事人,快速调解6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://www.falvbiji.com/787.html

一小时后,法官通过视频,同时向其他8起案件当事人宣读法庭纪律、权利义务、回避权利等事项,开始审理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://www.falvbiji.com/787.html

法官正常审案,AI系统实时汇集庭审情况。10多分钟后庭审结束,判决书已同步拟定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://www.falvbiji.com/787.html

法官审阅一遍,就可以当庭宣读判决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://www.falvbiji.com/787.html

这在传统的审判模式中,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效率,简直是闻所未闻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://www.falvbiji.com/787.html

就这样,14起案件审结,电子归档。

其他法院的朋友们,是不是羡慕到不行?

因为过去同类的案件,效率是这样的:

立案、排期、送达、开庭、审结,总周期最少得一两个月,各方线下还得跑一趟。

至于书记员、助理,要负责各种各样的形式化、书面化流程。

现在AI入场,打通整个环节流程,立案到审结总共也就几天。

基本完全线上化,当事人也不用来法院。

从环保上说,还低碳了不是?

多头并进,不断进化

再看危险驾驶案的审理。

收到起诉书后,AI系统自动抓取关键信息,对酒精浓度、车辆类型、途经路段、是否造成交通事故、是否赔偿过等状况进行比对。

开庭时,公诉人在屏幕上远程出庭,被取保候审的被告到庭应诉。

整个案子十几分钟就能审完。审后AI完成自动量刑计算,起草刑事判决书。

法官审核一遍不费劲,一样当庭宣判。

以前,处理类似案件的法庭,员额法官也就几个,但每年收案数得有2000上下。

案多人少、尤其是批量化案件,空转流程的问题太大。

登记报批、材料打印、庭后归档,甚至是庭前宣读都要重复个几千遍,法官们说得比相声贯口都溜。

现在好了,交给AI效率直线拉升。当庭同案同判,顺便把上门说情找关系的都挡了出去。

AI面前,人人平等!

AI办案,将成为必备技能

如苏州市中院举办技能竞赛,比的是使用“未来法官助手”,处理简单和复杂案件。

看裁判文书质量,看使用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熟练度。

技术就应当不断更新,现在的最新版,已经已经完成了42类一审、二审辅助审判模型能力训练开发,能覆盖全市法院全年案件量的一半左右。

这才是提升办案效率的大好事。

不得不提,苏州这个系统,支持一次性生成5万字以上的超长法律文本。这是在为审理重大疑难案件做技术预研。

不断迭代后,面临复杂案情的适应性与问答准确率,已经提升20%。

类型案件中的辅助支持,必将减少法官复审的工作量。

2419月,苏州市法院有653名法官和法官助理使用过该系统办理案件,合计9.45万件。

也就是说,平均每个工作日:这个系统要负责智能阅卷案件479件、生成法律文书初稿70+份、AI助手调度回答80+

法官、助理、书记员的事务性工作负担显著减轻,阅卷和撰写裁判文书工作的总时长缩短二分之一。

也就是说,文书效率可以提升至200%,非常惊人。

难怪法官满意率超过96%。

研发这个模型,语料库是全市法院160余万件案件的全量电子卷宗。毕竟法律文书,必须确保AI生成信息可溯、可信、可用,符合实际。

让正义提速,最好还要为法官减负。

所谓以人为本,当事人和法官可都是人。

百花齐放,尊重技术,守正创新

AI的适用还不行整齐划一,技术应有不同路线的竞争。

所以各地必须根据当地实践特色,自行调整研发AI工具。

比如东胜区法院有全链条要素式审判系统这个系统,能为法官节省约30%的工作量,熟练后,甚至能提升约100%的工作效率。

相当于一个顶俩,人数翻倍。

20226月,东胜区法院作为试点院,通过案由要素表、文书模板和裁判规则,梳理审判要素、裁判规则和文书样本。

7月与技术公司对接,立案庭、民二庭、审管办等庭室法官参与试用。试运行2周后,收集需求问题再次迭代。

这就是软件工程里,典型的敏捷开发流程。

比纯外包后层层提成,好到不知道哪里去。

12月,系统正式上线运行。次年,该法院在全国率先使用“要素式审判系统”审案。现在已在内蒙古三级法院推广使用。

“表格式”判决书在缩篇的同时,基本要素完整。极大省时,简案速裁。

这就是技术量变产生质变。

减少重复劳动,快速审简单案,严格审复杂案。

优化配置司法资源,不影响便利人民群众。

司法的公平公正,不应该只能从低效的诉累中传达。

未来已来,浪潮不停

现在的AI审判系统,集中运用在民间借贷案件等案由上,技术攻坚肯定得先拿典型化开刀。

但案多人少,AI应用深度广度的拓展,箭在弦上。

一是要拓展应用范围,接下来会是追偿权、物业服务合同纠纷、交通事故、劳动争议等案由和领域,一步步实现案件速裁。

二是要敢于应用技术,法律行业没有跟随前些年的产业升级和信息技术革命。

现在,案多人少极为严峻,宜疏不宜堵。技术路线自然成为优势出路。

不仅是现阶段的AI辅助,下一步必然会吸纳将人工智能学习、专家系统等前沿技术。

01已经迈出,从1100只需时间。

利用AI分解消化掉程序化、形式化的工作环节。同时为法官承担一部分相对基础的思考判断工作,是有利于整个社会司法的大好事。

集约化(集中高效工业化)+要素化(关键法律要点同案同判)+智能化(以法为准以人为本,拒绝机械断案)是未来方向。

破局的方略,往往在局外。

weinxin
我的微信
交个朋友,咨询亦可
资深上海律师。主攻民商事纠纷、不动产、涉刑案件、公司顾问
 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