裁判文书网,已成故纸堆

远川行 评论201阅读模式

1、逐渐停摆的大图书馆

裁判文书网,已成故纸堆

开放,动态,透明,便民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623.html

干了将近十年法律,眼看一个千亿访问量的司法基础设施就这样没了下文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623.html

自2022年始,已经有很多同行反映裁判文书网更新不及时。甚至还出现过律师提交案例证据,结果当庭裁判文书网查无此案,不知何时已经下线的囧事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623.html

笔者随手一查,2023年三四月份后经办的案件,在裁判文书网上全无踪迹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623.html

按往年来看,法院结案后至多三五个月都会上传电子文书,今年上半年的案子到12月都还看不见,恐怕没有网上再见的机会了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623.html

今年十一前在浦东开庭,庭后和书记员聊天,说到上海浦东的立案号已经奔着12万件去了。这两年经济下行争议偏多、案件数量有增无减,但能看到的却越来越少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623.html

这还是上海的法院,听说今年的8月到9月开始,很多地方法院,都明确表示执行文书原则上不再上网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623.html

至少文书上网这件事,肯定已经被最高院移出法院公务员的年终考核了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623.html

2、类案类判,天下大同

我国不是英美,法律体系不按照判例法;我国的法律核心是法条,千奇百怪的现实情况需要更精确的指引,怎么保证这片大地上的法官不在自由衡量的范围内拍脑袋,或者被别人拍了脑袋?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623.html

为了这个适用法条的参考标准,2010年,最高人民法院通过《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》确定了“案例指导制度”,确定“类案类判”原则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623.html

这个制度,最大限度保证了每个案件均衡判决的大方向。确定了今后十三年中,法官都要以法院“平均理解”行使发条规定的自由裁量权。

如果法官不按这个原则判决,压力就会来到自己身上。

作为这个制度的基础设施,所有的“类案”、所有互联网公开裁判文书的源头,就是裁判文书网。这是第一手的、也是唯一的信源。

这是一件大快所有人新的大好事,打平了司法系统和外界的信息差。外面的律师、法律工作者、当事人都可以参考,大家一视同仁,你知我知全都知。

消除了信息差的范围内,法院有“同案同判”的压力。不止在同一法院,只要案情相似,只要在中国,相似的案件和适用法律都可以跨地域参考。这也消除了各地不同司法单位之间的不统一,在很大范围内保证了司法的一致性。

一套“主动公开-社会监督-反向自我约束”的正反馈平衡,就这样自我运作了十余年。

3、法院的两难

其一是2015年确定的法官的终身责任制,就是字面意思,法官的判决可以终身追责。

受制于是“平均理解”的限制,不能不判、不能激化社会矛盾、不能偏离既往案例的判决尺度。这对一线基层法院的一审法官压力尤其大。更何况追责的题干就在互联网上全文公开,再公平细致的人也会有隐忧,毕竟人非圣贤。

所以现在法官都力劝调解,能调就调,从制度上也确实推进了化解社会矛盾,还少了一层潜在的追责压力。

还有一点,法院的审判部门算是公务员体制里时薪不高的岗位了。经济下行,公务员降薪不是秘密,这就让写判决书这帮基层公务员的地位更加尴尬。

除了责任,还有压力。不谈薪水,都是为人民服务。

社会运行讲究的是效率,只有经济和环境允许,国家与人民才有余力通过低效率的司法追求公平正义。

恐怕现阶段的同案同判,已经有些影响到社会矛盾的处理,毕竟神州大地这么大,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现实情况。各自解决不一定最公平,但可以保持稳定。

同案同判是好,但如果确实做不到同判,公开之后只会适得其反。

可能现在已经做不到了,不公开只是结果。这只是一个没有依据的推测,不是现实情况。

文书上网、特别是民事裁判文书上网,会公示违法的人。这些人的案底不撤销,很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。

我见过近年太多无法执行的案子,这种大环境下,大多数被执行人确实没有钱,执行不到的案子只能在系统里空转。对于被执行人,文书不撤销下一步路也没法走,就业没人要、贷款申不到。

司法是花国库的钱,而在行政管理的角度,激发这帮人的经济活动能动性是正向收益。

当然,这些都是推测。

4、未来的去向

全国公报一审结案数,比一下裁判文书网,就能看到公开率。不公开的也不全是瞎搞,一般是涉及不宜公开的案件,或者调解撤诉结案。

2018年到2020年是裁判文书公开率的顶峰,无论是刑事、民事、行政案件,2020年的公开率能达到70-80%

但到了2021年,案件公开率忽然急转直下,刑事案件文书公开率拦腰斩断,民事案件公开率大跌五成,而行政案件公开率则暴跌到个位数。

到了2022年,行政案件公开率已经可忽略不计,刑事案件只有个位数的百分比,民事案件还在不到三成的比例上苦苦支撑。

2023年底,每天更新的文书量只有一千余件,这些材料可能马上就要成为文书网最新的遗产。

公检法的内网一直是有内部的裁判文书系统的,只是完全不对外开放。同案同判有条件做到,只是少了社会的监督和压力,恐怕会逐渐从上到下出现裁判尺度分化。

对系统外的人,裁判趋势就只能看看最高院的指导案例了。

这对于专业律师来说是利好,毕竟趋势和逻辑都在脑子里,新案例只是辅助。没了全国统一这个限制,个案的发挥空间甚至更大。

而对不专业、经常拿网上案例来抱佛脚的律师来说是利空。没有基础临场抱着文书学裁判思路、辩护思路、答辩意见,以后恐怕不那么好混。但是在小地方,不专业搞关系的路子会更野。

对法院和法官,简直是何乐而不为。

不仅少了文书上传的活,而且少了社会监督,更少暴露在舆论下。有内网,裁判参考资源随着时间只多不少。终身责任制也有一定的减缓。

司法公开和公民的知情监督权有所取舍,是要顺应时代。但淘汰这套十几年前的方案后,也理应有一些更好的方式。

weinxin
我的微信
交个朋友,咨询亦可
资深上海律师。主攻民商事纠纷、不动产、涉刑案件、公司顾问
 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